通勤做什麼?在握著方向盤的時候也能「閱讀」與「創作」!
我每天都從簡直像是主題樂園的辦公室下班。
而且,不,對我來說像主題樂園的不是那些五顏六色的辦公室建築,也不是免費的公司零食(我正在減肥!),而是各種有趣、但還沒寫完的程式碼與 A/B Testing 的數據。
我真的還滿喜歡工作,某種程度上,它真的像是個遊樂園。
但就像是我總得離開迪士尼樂園,總得回到正常的生活,我依然需要一個機制讓我下班後可以回到自己工作以外的生活:去陪伴我的家人,去煮我昨天晚上在 YouTube 學到的料理,去寫作。
而現在對我來說,這個機制就是通勤。
這是疫情期間,完全 Work From Home 的時候完全沒想到的——通勤對我而言,提供了一個從工作時的自己轉換回自己的緩衝期,不只讓我有那一個小時的時間,慢慢地把在公司裡工程腦的自己,變回右腦掌舵,能夠聊天、煮飯與寫作的自己。
另外,我更沒想到的是,通勤還幫助自己再次重新愛上閱讀與提升創作的效率。
通勤時的「閱讀」
這幾年來,我有注意到自己越來越難集中注意力在文字上。(我怪 Reels 跟 YouTube!)
很難真的坐下來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地讀完,還總是自以為自己可以地累積了一堆的書在書架上。作為一個自稱的小說家,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Consciously cultivate your taste in the work done in your field. Until you know which is the best and what makes it so, 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aiming for." - How to do Great Work by Paul Graham
但今年,有一天開車的時候我像往常一樣聽音樂,然後發現自己一直在跳下一首歌。我發現自己每天這樣通勤一個多小時,加上上班時候也在聽這些音樂,其實歌單裡那一百多首歌也差不多都聽膩了。
何不聽聽看別的?
於是,我試著開始在通勤時聽有聲書跟Podcast。
目前兩個多月過去,已經讓我聽完《原子習慣》、《致富心態》、《打造你要的人生》等好幾本書(還有另外好幾本聽到一半就放棄的——我自己是覺得沒興趣的書也不用強迫自己聽完),還有好幾個我真的很推薦的 Podcast 節目。尤其是 David Perell 的 "How I Write" 真的每週三必聽。
通勤時的 "Shower Thoughts"
在一邊開車、一邊收聽有聲書/Podcast的時間裡,我不需要刻意思考什麼,因此腦袋反而可以自由遊走,去想它真正想探索的問題。
有點像是洗澡時總是能靈光乍現的那種狀態。
最近其中一個 shower thought 來自於《原子習慣》的某一個章節提到追蹤習慣的好處:
“Habit tracking provides visual proof that you are casting votes for the type of person you wish to become, which is a delightful form of immediate and intrinsic gratification.” - Atomic Habits by James Clear
而我在聽到這段的前幾天,也正好在另一篇文章讀到這段提到每天騙自己做一點點事情的好處:
When I'm reluctant to start work in the morning, I often trick myself by saying "I'll just read over what I've got so far." Five minutes later I've found something that seems mistaken or incomplete, and I'm off. - How to do Great Work by Paul Graham
這兩段文字加總起來,讓我在開車時想到自己最近在 Duolingo 學日文的經驗:我其實也沒那麼想學日文,但是在 Duolingo app 裡面我已經連續 93 天都有學習記錄了,這讓我捨不得中斷這個連續記錄,而每天總會記得打開來寫 15 題日文,漸漸地三個月過去也確實在動漫裡聽懂了更多單字。
就讓我想到:那我何不建立一個寫作的連續記錄?
我當下興奮地在路邊停下來,打開手機的語音備忘錄把這個想法記錄下來。回家後,我就在自己小說文件的最上方新增了一個區塊做每天打卡XD
這確實地讓我每天確保自己會打開這個文件,也許只是看一下下,但也讓自己比起沒做這件事,更有可能真的動筆去寫一點點,然後度過了起動所需的最大靜摩擦力就真的開始寫作了。
通勤時的「創作」
除了這個上面的例子之外,收聽 How I Write 也很常讓我有一些寫作上的 shower thoughts。
有時候是小說的劇情,有時候是部落格想寫的內容。
例如,這篇部落格就完全出自於這禮拜收聽《大人學》上禮拜的 podcast「沒靈感怎麼辦?掌握3個要點!讓你奇妙點子源源不絕」時的想法。這則 podcast 關於靈感、推薦給聽眾的幾個心法我都覺滿有用,尤其是他某一段說的筆記對於創作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在書裡面看到一個很棒的觀點,突然想到一個很妙的點,可以錄一集 podcast 來跟大家說。可是啊,明明這個當下想到的時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一個感受,可是真的就過十分鐘,怎麼想都想不起來。這個謬思女神從我的腦袋穿過,我卻沒有拉住她的手就讓她離開了。」
這個想法讓我超級感同身受XD (而且最後一句的比喻說得真好)
也是為什麼自己開始使用手機的 voice memo 去隨時記錄想法,然後回家後再把 voice memo 用 OpenAI Whisper 去轉錄成文字。
由此,寫作已經被拆分成「靈感耕耘」與「文字創作」兩個分開的任務。
靈感耕耘:通勤去聽有聲書與 podcast 的時候,我可以舒服地產出這些 shower thoughts,以 voice memo 的形式儲存在手機裡面。
文字創作:週末再把這些語音檔轉成文字、整理,最後寫成文字。
寫作從此就不是面對著一個空白的 .doc 檔案,開始憑空創作,然後全看謬思女神今天賞不賞臉。而是一個將平時累積的筆記,整理並且轉化成文字輸出的一個簡單的 input / output 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