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讀書整理:現金的意義,如何與人閒聊,還有關於寫作與創作的方法
今天是我進行「把每週日早上拿來讀書」的計畫的第三週。
我太愛這個計畫了。
我不再在週日賴床,然後在床上滑手機。
我搜集了一整週的待讀文章、書籍、有聲書、Podcast,把它們存在 Instapaper 裡面。這讓週日早上對我來說,就很像是我期待了一整週的聖誕節,與終於可以把禮物盒打開的那個早上。
呃,但是很久沒過聖誕節了,也許更恰當的比喻是我下了 Amazon 訂單,然後幾天後包裹送到後,我終於可以打開的那個感覺。
另外也因為 Paul Graham 說過「寫作幫助我們更了解我們以為已經懂得的知識」。這讓我很有共鳴,於是開始試試看開一個 #TIL 系列,每個月月底來寫一篇文章回顧一下這個月吸收的有趣新知。
"Writing about something, even something you know well, usually shows you that you didn't know it as well as you thought.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is a severe test." - Paul Graham,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現金的意義 w/《致富心態》
前前後後花了大概兩週的通勤時間慢慢把這本有聲書聽完,真的是一本受益良多的財金⋯⋯喔不,作者自己說這本其實是「心理學」書籍。
而且我發現自己很喜歡這種每個篇章獨立運作的書。
像是最近在聽的《Hackers & Painters》一樣,我在讀這種架構的書的時候可以很輕鬆地,把每一個章節都當作一篇獨立的部落格文章去讀。
以這本書來說,每一個章節都是作者對於某種投資心態的見解。
例如「沒有人真的是瘋子」的章節:所有人都在做著他們當下認為有道理的事情——不管這些事情在他人看來是多瘋狂的舉動。就像為什麼美國低收入戶為什麼反而花 4倍的錢去買樂透。又例如,另外一個章節則在說「有道理」比起「合理」在投資上更為重要等等。
但如果要我舉出一個我聽到時最想記錄下來的一個觀點,那會是作者對於「持有現金」的看法。
首先,我不是個很會投資的人,也不是個投資很多的人。但我也聽過那些「你應該只保留20%的現金,然後把剩下的財產放在股票/加密貨幣等等讓它錢滾錢」等等的建議,也會看著年化報酬率 10.26% 的美股大盤而感到 FOMO。
但難得地,這本書的作者說他也留了不少現金。
對於他來說,現金的意義不是那比股市低十倍的銀行利息,而是一個讓自己在股市中長期存活的保險機制。現金讓他在股市不好的時候,不會需要因為短期的需求而低價拋售自己手上的股票。這讓他的股票能長期、穩定地待在股市裡收穫複利,這對於他的收益遠不止那 1% 的銀行利息。
我的財金數據沒有多到讓我能夠判斷這句話的真偽,但我手上的現金確實讓我在兩年前公司股價暴跌的時候也能睡得安穩。而且,對投資來說「有道理」比起「合理」更為重要。
我至少現在能夠更安心地持有現金 😃
與人閒聊 w/ HBR, Time & Forbes articles
Okay,會想讀這個是因為這個月我們組的異地會議。
我們組上紐約的同事都飛到灣區一週,我們一起開會,一起去捏陶瓷,一起去吃晚餐。然後,我發現我真不會閒聊。
我也不確定我是害怕別人覺得我說話無聊,還是不夠關心他人。在公司走廊遇見同事、在晚餐面對面坐著、或者是 Carpool 開車的時候,我對於這些我平常很景仰的同事好像總是會有那種找不到話題的尷尬時分。
於是在那天晚餐回家後,就Google了幾篇來自哈佛商業評論、Time、富比士的文章存了下來,打算好好研究一下要怎麼與人閒聊。
不論有用與否(我感覺我好像也還沒進步XD),以下是我最後存下來的讀書心得:
心態上健康一點!沒有人喜歡被晾在一旁。如果我勇敢開口跟某個人說話,他也許也會更自在一點。
不要給封閉式答案。當別人問我週末過得怎樣的時候,不要只說 "Good!",說說自己去打籃球、讀了什麼書、吃了哪間餐廳做了哪些菜等等有趣的事情。讓對話有機會繼續下去(但也要懂得接受別人不想繼續話題的 signal )
多問問題,尤其是延生性的問題。文章中的例子是比起問你做什麼的,可以問問「你喜歡這個職業嗎?」、「一開始怎麼開始做這個的?」等等。
問問題時,也能多利用共有資訊。假如是在一個研討會,至少我們共通的話題就是研討會的主題,為什麼對此感興趣等等。
關於寫作 w/ How I Write
How I Write 是我今年目前最愛,幾乎每週必聽的一個 Podcast。主持人 David Perell 每週會找一個作家來他的節目對談,主題橫跨寫作的習慣、工具、經驗等等。而且這些作家都大有來頭,包含知名的小說作家或者是商業作家。
除了聽他們的主題之外,這個節目也幫我慢慢接觸這些很厲害的作家,幫我找到更多未來可以放進我的閱讀清單的內容。
這個月聽的幾次訪談裡面,我最想記錄下來的是與著有《上流法則》、 《莫斯科紳士》的 Amor Towles 聊到的寫作心法,還有與寫了一堆 viral startup tweets 的 Shaan Puri 聊的如何說故事。
How Amor Towles Writes His Novels
為什麼要寫大綱?這件事其實讓我煩惱很久,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 free-style 的探索型作家。我以前是不做每章節的規劃的,我會構思出我想要達到的結局,然後就開始讓我的角色自由發展,讓我的手指告訴我的腦袋接下來應該要發生什麼事情。但其實這也導致我常常需要重寫,有時候是因為某個章節對於我想要的結局沒有貢獻,有時候則是因為我後來想到某段劇情會需要前面的鋪陳。
Amor 的建議是去寫大綱,下筆前去把這個章節的每個場景的畫面與角色的動作都構思好一次。因為構思劇情需要用到的是我們比較理性的左腦,而他不希望他真正在動筆的時候,還需要從能夠讓他寫出精準與漂亮的文字、充滿藝術與感性的右腦去切換到左腦。他需要自己完全只使用右腦去寫作。
這個觀點讓我 "OHHH, that's it! That's what I need!"。於是,我又一次(希望是最後一次)從頭開始規劃自己的小說,然後希望 4月初從頭開始再來一次後就不用一直鬼打牆,一直重寫某個章節了。
How to Master Storytelling with Shaan Puri
30-second masterclass of story telling: 說故事就是在說一個人的目的 (Intention)與障礙 (Obstable)。任何一個故事都應該讓讀者,可以在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場景,指著主角並且理解他現在的目的是什麼,然後為了達成目的,他現在遇到的障礙是什麼。哈利波特想要活下來,而障礙是世上最強大的法師想殺死他。這會讓讀者能夠與這個角色產生共鳴,也讓故事產生往前的動能。
所有故事也都需要一個利害關係 (Stake),而這個利害關係不需要一定要很大。主角的目的可以只是一個上台演講,然後利害關係是失敗的話他會在同學面前出糗,而他不想出糗。這個利害關係的可信度比嚴重性還重要許多。
另外一個讓我有些意外的觀點是,寫作也需要熱身。就像運動員上場前會暖身,歌手上台前會暖嗓。做為作家,Shaan 建議我們也應該在開始寫作前把自己的心理狀態 "hyped up" 到足夠開始寫作的狀態。類似於這個觀點,主持人 David 也說他寫作前會出去散步,對著自己的手機把自己想寫的內容先用口語的方式講過一次,回家後再把它轉錄成文字作為草稿開始寫。
我也開始試試看這個方法。這篇文章是第一次嘗試,So far so good!